為組織的現任總裁物色接班人的思想是一個應該有條不紊地計劃并實施的程序,該思想近年來很受歡迎。然而,在實踐中似乎很難執(zhí)行,因為,現在總裁以從未有過的頻率移交調換。一項對上市公司的調查顯示,2006年期間每天有六個總裁離崗——有的是被解雇,有的是在解雇前跳槽。
繼任計劃有兩種文獻:
第一種文獻研究為家族(或小型私有)企業(yè)物色接班人的辦法,這一類的問題通常是企業(yè)現任總裁/創(chuàng)始人不能正視自己必然死亡的事實,或不能告訴自己心愛的次子(在他離世后或退任后)公司只能有一個總裁。
第二種研究為大型公營公司的總裁尋找接班人的方法,此類近年來的重點有變化,開始把物色的范圍擴大。盡管一些作家反復強調說物色接班人是任何一個總裁的頭等大事,但是,現在所有的公司都不把它看成是總裁個人的事情。如果聽任總裁自便的話,他們如同我們其他人,愿意用一個克隆人代替自己(因為這樣的人無疑問是勝此任最佳人選)。
這兩種情況(家族企業(yè)和公營公司)都普遍認為:千萬不能把接班人的選拔工作推到最后一刻。當總裁責任的指揮棒從一個人手里傳到另一個人手里的時候,每一個未來的總裁都需要接受培訓,都有工作的移交階段。美國最古老的家族式企業(yè)鈸鑼制造公司總裁克雷吉·茲爾蒂恩說:“作為總裁,我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是選準接班人?!?/p>
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求助于外部獵頭或咨詢公司幫助選拔下任總裁,這些公司會建議合適的內部人選,或爭取在外部招賢納士。直到20世紀的最后20年,大部分大公司的總裁都是在組織內部任命的。擁有經營本行的長期經驗被認為是勝此任的重要條件。但是,到了世紀末,很多有前途的高管在職業(yè)生涯的中期頻頻換雇主。1988年,平均每個高管一生中為之工作過的雇主還不到3個,可10年以后,此平均數增長到5個還多?,F在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是新總裁完全是來自組織外部的新人。
有以下幾種接班人:
- 內部局外人:與前任的領導風格完全不同,此種任命是公司為了適應在戰(zhàn)略方向上有重大變革的需求。典型實例是1982年英國化學工業(yè)公司任命哈維鐘斯爵士為總裁。
- 外部局內人:該人對公司了解甚多,但實際上從來沒有為之工作過。此類人具有局外人的客觀看法,但卻沒有局外人對公司毫無了解的主要問題。這種例子包括很多管理咨詢顧問到他們曾提供咨詢的公司里做領導。
- 競聘取勝者:讓內部候選人公開與內部的其他候選人競聘,經典實例是沃爾特·里斯頓1984年組織三次競賽確定他在花旗銀行的接班人(當時的獲勝者是年輕的約翰·里德)。
老板的寵兒這是由現任總裁經過長期栽培親手選拔出的候選人。
也有很多以前的首席執(zhí)行官被重新請回來管理他們離開的公司(例如戴爾電腦公司的邁克爾·戴爾,還有波音的哈里·斯通塞弗)。有一個要回來的首席執(zhí)行官建議其他人要“三思”而后行,他說:“這不但意味著你的前任工作沒做好,也說明你的繼任計劃沒安排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