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點是流行病學中的一個術語,被馬爾科姆·格萊德威爾在其2000年出版的《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一書中引用,并應用于生活的其他領域,包括商業(yè)領域,該書的副標題“如何使小事引起大的反響”更清楚地解釋了書名的含義。
流行病學中的引爆點指的是這樣的時刻:一個小小的變化顛覆了一個系統(tǒng)的平衡,引起了巨大變革。例如,流行性感冒在人群中的正常蔓延突然變成一種傳染病。近年來,流行病學語言在商界(像病毒一樣)蔓延,管理人談論病毒營銷學,他們團隊的傳染性狂熱,和企業(yè)貪欲“爆發(fā)”,甚至價格低廉的美國捷藍航空公司曾被報道說“乘客虐待猖獗”。很多此類語言的傳播歸咎于網(wǎng)絡,因為網(wǎng)絡上病毒很普遍,潛在的信息有時會突然爆發(fā),感染我們所有的人。
格萊德威爾說:“有時候思想、行為、信息和產(chǎn)品就像傳染病一樣爆發(fā)流行,它們是社會流行病,引爆點是對我們周圍社會流行病的一個考查?!?/p>
他說他首次接觸該思想是他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當記者的時候,當時他在報道艾滋病的爆發(fā),他寫道:此病“爆發(fā)于1982年,起初是一種只有幾個男同性戀者受感染的罕見疾病,結果成為一種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流行的傳染病”。
電影(《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是無論耗資較少的小片還是耗資巨大的大片都有此類現(xiàn)象發(fā)生)和書籍(如《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或《熊貓吃射走》(Eats,Shoots and Leaves)/《吃,射擊與離開》)都具有類似的現(xiàn)象。產(chǎn)品與品牌也同樣,例如,愛馬仕頭巾,百利達手袋。但是尤其是那些容易引爆流行的產(chǎn)品和品牌,如蘋果牌電腦,蘋果牌音樂播放器或黑莓移動語音系統(tǒng)。
每一個營銷經(jīng)理都夢想自己的下一個產(chǎn)品投放市場時會有此類現(xiàn)象會發(fā)生。能否成功達到引爆點有以下幾個因素:有人的作用,在于他們能否將流行病大范圍傳播(他們是很好的傳播者嗎?患感冒時他們是否打很多噴嚏?);流行病本身的類型也起作用(是否容易染上?病菌能否吸入?或只能通過非保護性的性行為傳播?);最后,取決于傳播的環(huán)境(在經(jīng)常有親密接觸的人群當中?還是在遠離人群的薩斯喀徹溫的邊遠地區(qū)?)
雖然格萊德威爾的管理書籍非常暢銷,但是《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將其描述為“流行社會學的平凡之作”,除了透露“不要吃驚”的信息之外,該書對于管理者而言沒什么實際價值。
格萊德威爾說,我們總是期望日常變化緩慢持續(xù)地發(fā)生。但是,他補充道:
當紐約的犯罪率無明顯原因突然大降,或一個預算緊縮的影片結果竟然賺了億萬美金時,我們會大吃一驚。我告訴你們,千萬不必吃驚。社會流行病就是如此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