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什么?最通俗的理解,投資是一種錢生錢的行為。買個股票,購個基金,搞個房產(chǎn),做個買賣,都算是投資。投資不一定賺錢,虧本的大有人在,但不投資,肯定賺不到大錢。關(guān)于投資的這些道理,人人都明白。特別是這幾年國內(nèi)股市發(fā)展,弄得全民皆股,嘴里念的說的都是股票,投資儼然成了一種時尚、一種消遣。于是,坊間就有這樣的說法: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一定要跑過CPI;你可以不投機,但你一定要投資。
就這樣,投資進入尋常百姓家。投資成為許多普通人的一種思維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內(nèi)心意識,似乎每個人都(能)走上了一條投資之路。然而,投資畢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路上注定充滿著各式各樣的風險。市場的漲跌起伏,價格的潮起潮落,對每一個投資者來說,投資不僅僅是花錢買了一些投資品(如股票、基金、期貨、房產(chǎn)等),然后持有觀望即可,這只是開始,好戲尚未開演。一個完整的投資過程,得經(jīng)歷觀察、選擇、購買、持有、拋售等若干個過程。當然,如果按照完美的標準,它應(yīng)當還有一個對贏利多少的考核。用越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入,這才是真正的投資王道。
為此,在投資方面從來都不缺指導類的書籍。如沃倫?巴菲特的《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彼得?林奇的《戰(zhàn)勝華爾街》、威廉?D?江恩的《如何從商品期貨交易中獲利》等。各路投資高手紛紛支招、傳授秘訣,其架勢似乎在宣告:信我,信未來!盡管他們都反復強調(diào),運用他們所提供的方法、工具,可以在投資上無往不勝、百發(fā)百中,但事實一再證明,看多少投資書與能贏利多少是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的。除了求個知識、圖個心安,其他什么也得不到。丑話得說在前頭,包括看張榮亮的《投資是一種思維》也是如此。
和之前的《行為金融學》、《像彼得?林奇一樣投資》相比,這次的《投資是一種思維》顯然要務(wù)虛許多。在書中,張榮亮沒有談太多投資技巧、方法,而是把重點放在思維的提升上。在張榮亮看來,投資本質(zhì)上是一種思維,市場的變化萬千則是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他的意思是說,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無時無刻都要考慮選擇和面對不確定性的問題,而一切讓投資者做出決定的根源就在于生活、工作和環(huán)境中形成的問題思考方式、對事物的認知以及自身的性格,每個個體常常都會因上述三者的差異而對相同情況做出不同乃至相反的決定。這不難理解,同樣是一個股市大跌,很多人會驚恐不安,巴不得早點清倉,以減少損失;但也有不少人心態(tài)很好,不僅會繼續(xù)持股觀望,而且還會趁機多多買入,以待股市回升時拋售。按照張榮亮的觀點,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行為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思維,思維決定投資習慣,因此思維也往往決定了投資成敗。
然而,什么是應(yīng)當具備的投資思維呢?如果說,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思維,一種基于學習和不斷進步的開闊思維等類似的話過于泛泛,那么,本書所要做的就是得告訴我們,正確的投資思維應(yīng)該包括哪些,具體是什么樣的。正如我們在書中陸續(xù)讀到的,張榮亮從如何樹立科學的投資觀說起,講到了技術(shù)分析的理論基礎(chǔ)、道氏理論、K線圖、墨菲法則,還談到了怎樣選擇、怎樣賣出、學會空倉、如何管理資金、如何尋找商機等。事實上,閱讀本書之前和之后會有一種認知上的出入。一開始我們會以為這本書講的是理念、哲學、形而上層面的投資觀,有點像約翰?邁吉的《股市心理博弈》的意味;但其實它涉及的還是一個個具體的投資理論、學說、形而下層面的知識點。實際上,這本書是一本標準的投資學入門讀物。
投資是一種技術(shù),也是一種藝術(shù)。在這個對投資通識性的認識之余,張榮亮提出了一個頗為創(chuàng)新的命題,投資也是一種思維。正如本書所貫穿的一條邏輯主線,投資需要歷史經(jīng)驗的沉淀和積累,思維過程的嚴謹可能決定了投資結(jié)果的好壞。張榮亮借此號召人們在投資的道路上要去積極地獲取能發(fā)現(xiàn)趨勢和啟迪未來的智慧,如此一來才能在投資經(jīng)營中立于不敗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說,投資的思維無疑是投資的第一步,也是投資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