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價格往往是動態(tài)變化的——部門經理應該明白何時降價,何時漲價,是否需要針對競爭對手的價格變化做出相應調整。許多大公司——如沃爾瑪、家樂福、戴爾,就是根據價格策略來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在分析如何應對競爭者的價格變化之前,我們首先來討論初始價格的變動。
關乎初始價格變動的3個重要問題是:導致公司降價或漲價的市場環(huán)境、可以采取的策略、對競爭者反應的推測。
環(huán)境
市場營銷調研(如權衡分析( trade-off analysis)或實驗法)表明如果消費者認為產品價值大于產品價格,那么這意味著漲價是合理的。成本上升導致利潤下降同樣會刺激價格上漲。導致價格上升的另一個因素是需求過度。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在房地產市場,通常由于需求快速增加,導致房價持續(xù)上漲。如果一個企業(yè)不能滿足顧客對其產品的需求,通常會選擇提高價格,以實現供需平衡。這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選擇,因為這意味著利潤的增加。最后一個漲價的理由是,當企業(yè)的目標能盈利時,產品可能會漲價。盡管價格上升會導致銷售量的下降,但仍能帶來利潤的增加。
同理,引起價格下調的原因主要是消費者認為產品價格大于產品價值、成本下降以及供給過量導致產量過剩。另一個可能導致價格下調的因素是建立新市場的目標。當顧客為價格敏感型客戶時,盡管降低價格可能面臨“價格戰(zhàn)”的風險,但這還是有利于擴大銷量和增加市場份額。
策略
調整價格可以采取多種手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價格跳漲”或“價格急降”,即將價格一次性上調或下調一定數額。價格跳漲能夠避免一段時期價格持續(xù)上漲帶來的痛苦,但會使顧客明顯感到價格的上升。這樣的案例曾經在印度出現過。聯合利華在印度的子公司Hindustan Lever在原材料價格下降的情況下,一度利用它的市場力量提高其主要品牌產品的價格。盡管,隨后由于寶潔和當地品牌Nirma的競爭以及顧客的不滿,銷量急劇下降,但它的營運利潤率還是由1999年的13%上升到2003的21%。使用價格階段性上漲策略可能使價格更容易讓人接受,但會使它招致“總漲價”的指責。一步降價法可能產生很明顯的效果,但也會對利潤產生直接影響。分段降價法對銷量的影響可能并不明顯,但當需要不斷降價時就可以采取這種方式。價格小幅度下調可以作為一個緩慢的過程一直進行,直到它實現對銷量的預期影響。
“伸縮條款”同樣可以應用于價格上調。一些組織的訂單合同可以在產品制造前簽署。建造這些項目——如防衛(wèi)系統(tǒng)、高速公路,可能要花很多年。合同中的“伸縮條款”允許供應商根據特定的價格指數(如行業(yè)工資水平或生活費)規(guī)定價格上漲。
另外一個有效的提價策略是分項定價(price unbundling)。許多產品是一個產品組合(如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廠商通常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設定一個價格。分項定價允許對所提供的產品的每一個要素分別定價以提高其整體定價。這個過程的一個變相做法是向之前包含在產品價格內的服務收取額外的費用。例如,大型計算機生產商選擇對設備和培訓費分項定價。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先保持標價不變,然后向消費者提供較低的折扣。例如,在汽車需求量很大的時期,經銷商減少對客戶的現金折扣。同理,當需求不足時,可以給客戶提供較多的折扣,進行促銷。然而,這一策略的使用時間持續(xù)過長也存在風險。例如,由于汽車銷路不佳,通用汽車公司在美國市場上推行了一項為期四年的價格折扣策略,結果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其中一個被稱為“人人可享員工優(yōu)惠”的互動項目,對購買者提供每輛車平均優(yōu)惠400~ 500美元的折扣。這項計劃可使客戶總共享受超過7 000美元或是建議零售價20%的優(yōu)惠。這致使福特和克萊斯勒也采取了同樣的策略,繼而引發(fā)了價格競爭,導致利潤受挫。但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場營銷大戰(zhàn)的結果是通用的客戶僅是簡單地為了使用自己的折扣而購買新車,顧客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價格而不是產品的實際價值上。
數量折扣也可以用來提高對顧客的交易價格。降低單位數量的折扣比例,或者增加針對某一折扣率所要求的購買量。
那些考慮降價的公司除直接降價外還有3種選擇方案:
- 一個公司的高端品牌受到廉價競爭對手的攻擊時,可以選擇在維持其原來價格的同時引入戰(zhàn)斗品牌?,F有品牌保持高端產品的定位,戰(zhàn)斗品牌在價格敏感型的顧客那里與對手抗衡。
- 當一些商品和服務總是被一起購買但被分開定價時,可以采取捆綁銷售的方式來有效地降低價格。例如對電視提供3年的保修服務或對汽車提供2年的免費售后服務。
- 通過提高折扣或者降低產品打折的資格條件使打折條件更加誘人。